欢迎来到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公共安全技术及安防博览会
展会概况
国常会再提海外服务体系!安防企业出海自此有了 “定心丸”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聚焦“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明确提出统筹法律、金融、物流等服务资源,打造出海服务载体与专业力量。这一部署为正加速全球化布局的中国安防企业注入强心剂。

 

作为全球安防产品制造与供应的核心力量,中国安防企业在国内市场内卷加剧与国际需求升级的双重驱动下,早已将出海视为重要增长极。而此次国家层面的服务体系完善,恰逢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多变之际,既回应了企业出海的现实痛点,也为其从“产品输出”向“价值输出”转型提供了系统性支撑。从政策红利到市场策略,中国安防企业正迎来出海发展的关键窗口期。2a115947-01f2-4d3d-bf0c-718ee0764e35.png
出海背景:全球变局下的必然选择中国安防企业的出海步伐,既是市场规律的自然延伸,也是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战略抉择。从全球产业格局看,中国已形成完整的安防产业链,从芯片、算法到终端设备的制造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为出海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国内市场经过多年发展,竞争日趋白热化,4G低功耗、太阳能AOV等细分领域的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利润空间持续压缩,迫使众多厂商将目光投向海外增量市场。与此同时,全球安防需求的持续扩张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机遇。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份额的11.9%,连续13年位列全球前三,而安防作为基建与民生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兴市场与发达国家均呈现旺盛需求。然而,出海之路并非坦途,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频发,使得企业面临着法律合规、知识产权、供应链安全等多重挑战。此前,部分安防企业因不熟悉海外市场规则,曾遭遇产品认证壁垒与专利纠纷,而单一企业应对此类风险的成本极高。在此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并经此次国常会细化落实,成为安防企业平稳出海的重要保障。
政策支撑:海外服务体系的核心赋能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构建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以“协同联动、载体支撑、专业培育、需求响应”为核心,精准对接了安防企业出海的核心诉求。这一体系并非孤立政策,而是对近年来国家支持企业“走出去”政策的延续与深化——2024年5月,国常会审议通过《关于拓展跨境电商出口推进海外仓建设的意见》,强化物流与仓储保障;2025年2月,会议进一步提出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动服务出口升级。一系列政策形成合力,为安防企业出海搭建起全链条支持网络。在具体实施路径上,体系重点突出了三个维度的赋能。其一,资源统筹实现效率提升,通过整合法律、金融、物流等分散资源,构建统一服务平台,让企业无需在多个机构间奔波,即可获取跨境合规咨询、外汇结算、国际物流调度等一站式服务。71d79bda-2e85-4992-b056-ca4813e05150.png其二,载体建设强化本地化支撑,支持上海、深圳等安防产业集聚地打造出海综合服务港,并在重点国家建立海外服务站,这意味着企业在海外遭遇突发问题时,能获得更及时的本地化协助。其三,专业力量培育填补服务缺口,通过增强商协会功能与培育专业服务机构,帮助企业快速突破技术认证、标准对接等难题,例如AI人脸识别等创新技术的国际化认证流程将大幅缩短。这种系统性支持,正逐步破解此前服务体系碎片化、响应滞后的问题。
企业获益:多维度降低出海门槛完善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正从多个层面为安防企业出海减负增效,使其能够更聚焦于市场拓展与技术创新。在法律与金融领域,体系带来的改变尤为直接。安防产品出口涉及多国质量标准与数据安全法规,例如欧盟的GDPR对视频监控数据的存储与传输有严格要求,此前中小企业因缺乏专业法律团队,常面临合规风险。如今,通过服务平台对接的跨境法律服务,企业可提前规避合规陷阱,降低纠纷发生率。金融支持的强化则缓解了资金压力,安防企业海外市场开拓需投入大量研发与渠道建设资金,而服务体系整合的信贷、保险等金融产品,能为企业提供更灵活的融资方案,减轻现金流压力。物流与服务平台的优化,直接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与供应链风险。智能安防设备多为精密电子器件,对运输时效与仓储环境要求较高,此前跨境物流周期长、成本高,且售后维护响应缓慢。随着海外仓建设的推进与综合服务港的运营,企业可将产品提前部署至目标市场的仓储节点,实现本地配送与快速售后,例如智能监控设备的安装调试与故障维修周期可缩短50%以上。服务平台提供的报关、报检一体化服务,更让企业供应链响应速度显著提升,能快速适配海外市场的订单波动。在市场与技术层面,服务体系成为企业对接需求与突破壁垒的桥梁。不同地区的安防需求差异显著,欧美市场偏好喂鸟器摄像头、打猎相机等兼具兴趣与安防功能的产品,而东南亚、南美市场则侧重太阳能、长续航的室外设备。通过服务体系中的市场调研与需求对接服务,企业可精准把握区域差异,避免产品同质化出海。同时,专业服务机构能协助企业快速通过CE、FCC等国际认证,推动AI、物联网等新技术更快实现海外落地,突破技术贸易壁垒。a6c8f346-1563-48b1-b4cb-b068f4dd3eb3.png
市场破局:需求分化下的产品策略面对全球市场的需求分化,中国安防企业正采取差异化的产品策略,在海外市场开辟新赛道。历经国内市场在4G低功耗、多目摄像头等领域的激烈竞争后,众多企业意识到海外市场的细分机遇,尤其是消费类安防产品成为中小厂商出海的突破口。这种策略选择既源于企业对自身制造能力的自信,也得益于对不同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在欧美成熟市场,企业将产品创新与当地人文需求深度绑定,推出了一系列“国内可有可无、海外需求旺盛”的特色品类。室外场景中,集成摄像头功能的喂鸟器、打猎相机因契合当地居民的户外兴趣需求,销量持续攀升;室内场景里,婴儿看护器、逗宠摄像头、贴窗摄像头则精准对接家庭安全与情感陪伴需求,成为电商平台的热销品。睿联、TP、安克、觅睿等企业正是凭借这类细分产品,快速打开欧美市场,建立起品牌认知。这些产品不仅搭载了黑光夜视、长续航等核心技术,更通过外观设计与功能定制贴合当地使用习惯,展现出中国安防企业的柔性制造能力。在东南亚、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企业则延续了国内成熟的产品创新路径,重点布局适配本地环境的安防解决方案。这些地区基建设施尚在完善,户外安防需求迫切,且面临供电不稳定等问题,因此太阳能供电、低功耗、长续航的摄像头产品备受青睐。这种与国内市场创新方向相统一的策略,降低了企业的研发与生产成本,同时精准满足了新兴市场的核心诉求。例如针对东南亚多雨气候设计的防水摄像头,以及适配中东高温环境的耐热设备,均获得市场广泛认可。此外,随着这些地区电商行业年均超20%的增速,智能监控、门禁系统等商用安防产品的需求也在激增,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增长空间。从政策护航到市场破局,中国安防企业的出海之路正愈发清晰。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的完善解决了“走出去”的后顾之忧,而差异化的产品策略则让企业在全球市场中找到了精准定位。未来,随着示范项目的落地与服务体系的细化,中国安防企业不仅能实现产品的全球覆盖,更有望将技术标准与解决方案推向世界,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在安防领域完成跨越。






1.png